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學論文 > 大學音樂論文 >

民歌的文化品性及教育功能

作者:廣西師范大學 閆若婻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22-01-17   點擊:

  [摘 要]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體現,呈現中華民族的真、善、美。民歌作為最本真的民族音樂樣態(tài),詮釋族群的文化與人性,是人的發(fā)展乃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適切資源。文章通過民歌的時間之維、空間之維、類型樣態(tài)界定民歌文化的內涵,提取音聲符號、交往符號、祭愿符號、精神符號闡釋民歌的文化表征,指出民歌的教育功能即文化浸潤的教育吸納、立德樹人的教育營養(yǎng),文化傳承的教育媒介,文化自覺的教育考量及國家認同的教育感召。

  [關鍵詞]中國民歌;文化表征;教育功能

  一、民歌的本源意涵

  (一)民歌時間之維與歷史溯源

  中國民歌歷史久遠,東漢《吳越春秋》中的《彈歌》相傳是黃帝時的古民歌:“斷竹,續(xù)竹;飛土,逐宍。”[1]簡短、質樸、節(jié)律方整,真實反映了原始社會的狩獵生活。《呂氏春秋·古樂》是遠古巫術活動中的樂歌: “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2] 《詩經》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在西漢時期被尊稱為經典,風、雅、頌最主要的傳播方式即為歌唱。其中“國風”收詩160篇,記錄了流傳于周代各地的民間歌謠。

  從《七月》《碩鼠》《東山》等篇目中,可見當時百姓之疾苦與社會之風貌,從《關雎》《桃夭》《子衿》《蒹葭》中可體會永恒的愛情主題。禮樂教化是儒家音樂思想的核心,孔子聽到好的歌曲, “必使反之,而后和之。”[3] 《史記·孔子世家》有云:“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4]孔子曾為《詩經》三百篇做過正樂。戰(zhàn)國后期,荀子為推行其政治主張,模仿勞作的民間說唱寫下《荀子·成相》,可謂是我國的說唱歌遠祖。樂府是秦漢時期的重要音樂機構,其職能為采八方歌謠編創(chuàng)之,最初形式為無伴奏清唱歌曲,后發(fā)展為一唱三嘆的但歌,經漢代音樂機構整理后變?yōu)橛?a href=http://m.jenmarkwedding.com/Audio/Accompany/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伴奏形式的相和歌?!稌x書·樂志》記載:“相和,漢舊歌也,絲竹更相和,執(zhí)節(jié)者歌。”[5]魏晉南北朝時期各地民歌主要有吳哥、西曲歌、北歌等。隋唐時期的詩歌“絕句”大多可以歌唱,詩詞中有不少作品是根據山歌的曲調填詞而成,如《欸乃曲》《竹枝詞》《踏歌行》《采蓮曲》等。隨著城市經濟的發(fā)展,一種稱之為曲子的城市小調日漸流行。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fā)現的約590首唐五代曲子詞,顯示出這一民歌體裁曾經的興盛。[6]宋元時期詞調、散曲、唱賺、貨郎兒、諸宮調等,明清時期的山歌、小曲、及各少數民族的民間歌舞也尤為盛行。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民歌以時間的維度,將生息于各地山水間人們的歷史故事、生活經驗以及精神面貌記錄下來,可謂是唱述的民族歷史。

  (二)民歌的類型之維與概念界定

  民歌之內涵界定是一考據的過程?!稘h語大辭典》指出起源或者流傳于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老百姓中,并能成為他們獨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即為民歌。《辭?!分袑γ窀璧慕忉?,又稱民謠或民間音樂,系由民間哼唱發(fā)展而來,有別于受過專門音樂訓練或教育的作曲家的作品,由此可見,民歌是歌曲乃至音樂的起源?!渡袝?middot;堯典》稱“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7]即合樂的曲調為歌,《詩· 魏風· 園有桃》謂“心之憂矣,我歌且謠”,[8] 《毛詩故訓傳》“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9]以上即是對歌、謠、民歌在出處與演變邏輯上的詮釋。

  民歌具有豐富的類型劃分,理解民歌的類型與樣態(tài),有助于更加清晰地分析民歌的內涵與文化品性。按照內容特質及功能,民歌可分為儀式歌、勞動歌、時政歌、情歌、革命歌、生活歌、兒歌等;按照流傳時代,民歌可分為傳統歌謠與新民歌;按照地域和色彩區(qū),民歌可分為北方民歌、南方民歌、北方少數民族民歌和南方少數民族民歌;按照創(chuàng)作體裁,民歌又可分為勞動中的號子、山野勞作之山歌、休閑娛樂之小調等。依此,民歌是民族民間音樂的重要體裁之一,在百姓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作產生并廣泛傳唱的歌藝與文化。

  (三)民歌空間之維與景觀文化

  作為文化的民歌在特定的語境中傳承的方式有很多種。上古時期,自然對人而言是未知的神秘力量,人類依靠神話幻想來映射寰宇;巫術信仰構成了文化空間的主要表現形式,藝術表達形式多以巫術、占卜相關聯,古民歌表達了先民試圖征服空間、改造空間的強烈愿望。農耕時代,土地空間的開發(fā)讓寧靜的大地與鄉(xiāng)村成為人最主要的空間生存形式,人們對自然空間的感受、認識和駕馭,成為民歌文化空間的重要內容。傳唱的歌謠以自然空間體驗為基礎,建構“天人合一”的共生美學理念及“情景合一”的文化詩學。[10]在建筑學、地理學、歷史學等領域的研究論述中, “景觀”一詞經常出現,山川、大地、江河湖海等地理自然要素的多樣差異性特征為民歌文化景觀的形成供了條件,同時也是景觀的主要傳播域。地理空間的差異促使各類民歌的誕生。山脈造成了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東北林區(qū)山脈縱橫,在常年伐木、竄坡、歸楞的伐木人群中產生了“興安嶺號子”與“長白山號子”;陜北黃土高原地區(qū)產生了山歌“信天游”;苗嶺山地構造環(huán)境形成了苗族“飛歌”等。水文對民歌景觀要素影響主要表現在其溝通和紐帶作用上,江河湖泊作為天然的水域生態(tài)廊道產生了諸多的水上歌謠:西江的疍歌、中山的咸水歌、漓江的龍船歌、川江的號子等,其傳遞功能使區(qū)域人口形成強烈的文化共鳴。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對民歌文化呈現的空間要素進行認知,在心理形成特定文化空間結構。[11]從文化空間與音樂景觀的角度,以民歌藝術作為探照文化的鏡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當地族群的風俗、信仰、地域環(huán)境、語言、生活等。

 1/5    1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QQ:3999112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