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通感 豐富體驗——小學音樂欣賞教學通感體驗方式初探
摘要:通感是各感官之間相互協(xié)作、相互補充的感覺,借聯(lián)想引起感覺轉移,從在親身參與中獲 得感情、感受、感受的體驗。在音樂欣賞課堂上,利用通感體驗調動各種審美器官,打通人的 “內心”通道,將聽覺、動覺、視覺、感覺、知覺與情感、意志、認知等聯(lián)系在一起,獲得音樂感知力,采取視聽結合、動聽結合、聲勢動作等方式,喚醒學生多種感知覺的音樂活動,讓學生主動體驗、感悟音樂,提高音樂審美能力。
關鍵詞:通感體驗;音樂感知;審美能力
美國音樂教育家格雷珍·希爾尼穆斯·比爾在其著作《體驗音樂——美國音樂教育理念與教學案例》中寫道:“應該讓學生像成年人一樣直接進入音樂體驗,進行音樂思考,由此讓 他們引入音樂的主題。”體驗式音樂課堂教學是音樂教育的一種基本教學形態(tài),主要通過參與具體音樂活動,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體驗情感,提升音樂審美能力,發(fā)展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到音樂實踐,獲得音樂的直接經驗和情感體驗。音樂教學是聽覺藝術與情感世界溝通的一架橋梁,它將我們帶入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課堂上,教師通過引導,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幫助學生理解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讓學生在情感上得到更多的體驗。
“通感”是音樂教學中的一種感覺互通現(xiàn)象。在音樂教學中運用“通感”,能夠讓學生獲得美妙的音樂享受。在欣賞教學中,通感體驗能夠喚醒學生各方面的情感,通過各個感官的刺激,不斷讓學生的情感世界變得豐富,激發(fā)學生的聽覺感受,從而對音樂產生興趣,并感受到音樂藝術美的真諦。
音樂欣賞的心理活動之一便是音響感知,而音響感知又是音樂欣賞的前提與基礎,一切情感體驗和想象聯(lián)想都必須靠對音響的感知來引發(fā),同時也是一種對音樂形式美的欣賞。
一、感覺與知覺聯(lián)系,打開多元的審美通道
在心理學中描述“通感”是從一種感覺引起另外一種感覺的心理活動。通感是所有人身上表現(xiàn)出來的普遍反應,發(fā)生在感覺層面上,對于聲音的刺激使人產生聽覺體驗和非聽覺性體驗。例如:視覺形象、運動感覺、感情體驗,等等。在欣賞教學中通過多種感覺的互通,以聆聽—感知—體驗音樂,以唱—奏—動—做—演—思的奏樂實踐,對音樂教化和人格構建起著重大的積極作用。用全部感官和洞察力深入到音樂的整體中去,從許多不同的領域出發(fā):用嗓音、動作和舞蹈、樂器演奏、有意識的音樂傾聽、繪畫、記譜以及知識性的見解,去尋求各種結合,促成整體的學習,并使音樂、語言和動作統(tǒng)一得足以使學生體驗和感受。激起和促進學生對音樂的喜愛與歡樂,為不斷更精致的音樂表現(xiàn)可能性打開空間。
(一)化無形為有形,聲形相伴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 年版)》中指出:“感受與欣賞是音樂學習的重要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良好的音樂感受能力與欣賞能力的形成,對于學生豐富情感、提高音樂素養(yǎng)、增進身心健康具有意義。”在小學音樂教材中,每個單元都有至少兩首欣賞作品,占單元學習內容的一半。音樂歸根結底是一門聽覺的藝術,聆聽是欣賞教學的核心,音樂自身的非視覺性將聽覺與視覺相互交融,讓音樂形象的體驗更直觀。例如,在欣賞管弦樂《頑皮的小鬧鐘》一課中,學生通過聆聽作品,觀看PPT 呈現(xiàn)的小鬧鐘圖示,用手臂擺動表現(xiàn)分針和秒針的轉動,體現(xiàn)音的長短;在《打字機之歌》中,學生用嘴巴發(fā)出“丁丁”的聲音,模仿打字機打字時發(fā)出“丁”,一頁紙張打完發(fā)出“刷”的聲音,將音樂中的八分音樂和樂句生動、形象化;欣賞圣桑的《動物狂歡節(jié)》中,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想體會持續(xù)低音表現(xiàn)的“大象”形象,高音表現(xiàn)的“鳥舍”等;而在《郵遞馬車》一課欣賞中,在整體感受時,教師和學生隨著音樂表演同時加入打擊樂器,共同營造這樣一幅情境:郵遞員騎馬兒(響板表現(xiàn)馬蹄聲)“駕”(蛙鳴筒表現(xiàn))的一聲出發(fā)了,來到各家門前,敲門(沙錘表現(xiàn)),找信封(三角鐵表現(xiàn)),投遞信等,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音樂主題劃分,音樂的情緒、速度與力度。
(二)由抽象變具體,聲物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