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劇的知識
桂劇是廣西主要的地方劇種,流行于廣西桂林市、柳州市、賀州市、河池市一帶及梧州市部分官話地區(qū),波及湖南南部地區(qū)與廣東西北隅。桂劇歷史比較悠久,大約發(fā)端于明代中葉。明末清初昆腔流播到廣西,后高腔和弋陽腔又相繼傳入,幾種聲腔相互融合形成桂劇。
桂劇劇目數(shù)量豐富,有“大小本雜八百出”之說,《打金枝》、《烤火下山》、《斷橋會》、《搶傘》、《穆桂英》、《鬧嚴府》、《合鳳裙》、《李逵奪魚》、《泗水拿剛》、《排風(fēng)演棍》、《劉青提》、《盜甲》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性劇目。桂劇汲取祁劇、京劇、昆曲等劇種的聲腔和表演藝術(shù),唱做念舞并重,以唱工細膩、做工傳神著稱。其聲腔音樂屬板腔體,以彈腔為主,兼唱高腔、昆腔、吹腔及雜腔小調(diào)。彈腔分南路和北路兩大系,北路高亢雄壯,南路委婉低沉,其反調(diào)形式“陰皮”和“背弓”也都自成體系。桂劇用桂林方言演唱,聲調(diào)優(yōu)美,抑揚有致。伴奏樂隊分為文、武場,前者使用二弦、月琴、三弦、胡琴、曲笛、梆笛、嗩吶、唧吶等,后者則使用脆鼓、戰(zhàn)鼓、大堂鼓、小堂鼓、板、大鑼、大鈸、小鑼、小鈸、云鑼、星子、碰鈴等。
桂劇的腳色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當。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幾種,旦行又分旦、占、貼、夫四種,凈行則分凈、副凈、末凈三種,丑行只分丑和小丑兩種。另有一些跑龍?zhí)椎哪_色統(tǒng)稱為“雜”。桂劇無搖旦專行,搖旦腳色常由副凈、丑、夫等行演員兼演,表演詼諧幽默。隨著清末“三小戲”的興盛,桂劇旦行又逐漸細分為正旦、閨門旦、背心旦等。桂劇側(cè)重做工,常常武戲文唱,表演質(zhì)樸細膩,委婉動人,注重以富于生活氣息的藝術(shù)手法塑造人物。
扎根于民間的桂劇融會了廣西特有的風(fēng)土民情和人文特點,逐步形成了細膩婉約、靈秀生動、剛?cè)岵⒏挥朽l(xiāng)土氣息的風(fēng)格特色和貼近生活的質(zhì)樸簡約之美。由于各種原因,目前桂劇已陷入瀕危境地,傳統(tǒng)流失,人才斷檔,劇目和技藝失傳,民間演出舉步維艱,桂劇原有的藝術(shù)特色在此過程中正日漸淡化,需要采取措施,及時發(fā)掘搶救保護桂劇,使這一瀕臨消亡的古老劇種重新煥發(fā)生命力。